垃圾渗滤液成分复杂,含高浓度有机物、盐分、重金属等污染物,需通过分阶段处理实现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,常用技术可按 “预处理 - 主体处理 - 深度处理” 流程划分,具体如下:
一、预处理技术
预处理主要用于去除渗滤液中的悬浮物、胶体及部分难降解污染物,为后续处理减轻负荷,常用技术包括:
混凝沉淀技术:通过投加混凝剂(如聚合氯化铝、聚丙烯酰胺),使渗滤液中的悬浮物、胶体及部分重金属形成絮体,经沉淀分离去除,降低后续处理系统的堵塞风险。
厌氧水解技术: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,将渗滤液中部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,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,同时减少后续生化处理的有机负荷,尤其适用于高浓度有机物的老填埋场渗滤液。
格栅与过滤技术:通过粗格栅、细格栅截留渗滤液中的大块杂质(如垃圾碎屑),再经石英砂过滤或滤芯过滤,去除细小悬浮物,避免杂质进入后续设备造成磨损或堵塞。
二、主体处理技术
主体处理以去除有机物、氨氮为核心,分为生化处理与物理化学处理两类,常用技术包括:
生化处理技术:依托微生物降解污染物,是主流处理方式,常见如 “A/O(缺氧 - 好氧)工艺”“SBR(序批式活性污泥法)”,通过好氧段降解有机物、硝化脱氮,缺氧段实现反硝化,高效去除 COD 与氨氮;针对高盐渗滤液,还可采用耐盐微生物驯化的生化系统,提升处理适应性。
物理化学处理技术:适用于生化性差或盐分过高的渗滤液,常用 “高级氧化技术”(如芬顿氧化、臭氧氧化),通过产生强氧化性物质分解难降解有机物,提高污水可生化性;此外,“吸附技术”(如活性炭吸附)可辅助去除色素、小分子有机物,进一步净化水质。
三、深度处理技术
深度处理用于去除主体处理后残留的污染物、盐分,确保出水达标或满足回用要求,常用技术包括:
膜分离技术:是深度处理的核心,常用 “超滤(UF)+ 反渗透(RO)” 组合,超滤截留剩余悬浮物、胶体,反渗透截留盐分、小分子有机物及重金属,产出的淡水可回用于填埋场喷洒或设备冷却;针对高盐渗滤液,还可采用 “碟管式反渗透(DTRO)”,抗污染能力更强,适应复杂水质。
蒸发结晶技术:主要用于处理反渗透产生的高盐浓水,通过加热使浓水蒸发,水分冷凝后可回用,剩余盐分结晶形成固体盐,实现浓水减量化与盐分固化,避免二次污染;若结晶盐成分达标,还可进一步资源化利用。